2025年的世界地图上,战争红点比往年更加密集。无数人道主义的苦难,让我们更加理解“能战方能止战”的深刻道理。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岁月静好,只因5.5万公里边海防线上永不熄灭的烽燧。
今年正值建军98周年、抗战胜利80周年。98年前南昌城头的枪声,开启了人民军队为民族独立、人民解放而战的壮丽征程。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、初心始发地,这座城市的血脉里始终奔涌着一种深沉的情感——对人民子弟兵的崇高敬意,对军人军属的炽热情怀。这份情怀的具象,就是新时代上海社会化拥军优属“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”的生动实践。
企业优先安置退役军人,“崇敬号”游轮载着军功章荣耀巡游,科技企业将人工智能技术送进军营……多年来,上海的双拥传统始终在创新中传承,在传承中升华。今年新增的“社会化拥军优属成果展”,以38米展线浓缩30年历程达麟操盘,从延安饭店到上海展览中心,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参与,那些泛黄的照片与崭新的数据共同诉说一个道理:尊崇军人不是口号,而是千万上海市民用行动写就的“硬核”表达,是一座城市对“最可爱的人”最质朴的礼赞。
不同于传统的行政化优抚,上海构建的是“政府主导、基金会搭台、社会参与”的三维体系——
资源整合平台化。通过基金会30个专项基金,将企业捐赠、志愿服务、专业机构等资源精准对接军人军属需求。如“崇敬之爱”项目为烈属提供心理关怀,“崇敬教育”计划助力退役军人职业技能提升。
服务供给精准化。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服务。对老战士开展“口述历史”抢救性记录达麟操盘,为驻岛部队官兵定制“科技拥军包”,给军属提供“崇敬之家”法律咨询服务。今年的“社会化拥军优属座谈会”,首次邀请捐赠企业与部队代表直接对话。
荣誉体系可视化。捐赠100万元以上颁金牌、50万元以上授银牌的仪式,不仅是对爱心的回馈,更是对社会价值的引导。当企业家与战斗英雄同台领奖,当军地领导共同看望退休老将军,尊崇的仪式感转化为全社会的价值共识。
过去一年,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和各区会共投入1.3亿余元,实施拥军优属项目数百个,惠及驻沪部队官兵和优抚对象数十万人。除了数字亮眼,更让人欣慰的是,在上海,尊崇军人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自觉。
时间维度上,从“八一”集中慰问拓展为“崇敬活动周”的持续浸润;空间维度上,从主会场辐射到全城多点开花;主体维度上,从“体制内循环”到“全社会参与”。企业捐资设立关爱基金、艺术家创作双拥主题作品、小学生寄送“致敬卡”、社区开展“军功章里的故事”巡讲……这种全民参与的文化共创,让“爱我人民爱我军”从政策要求升华为情感认同。
站在建军98周年的历史节点,回望上海“崇敬大会”三年来的升级轨迹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对人民军队的深情厚谊,更是一个民族对精神脊梁的价值锚定。当老战士颤抖的手抚过军功章,当年轻官兵在科技体验区操作智能化装备,当军属代表接过“最美家庭”证书,这些瞬间共同诠释着:尊崇,是穿越烽火硝烟的守护,是根植血脉深处的基因,更是面向百年强军的承诺。
还有两年,我们就将迎来建军百年的特殊时刻。上海实践的启示在于:唯有将制度保障、文化浸润、社会参与熔铸一炉达麟操盘,方能真正“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”。这是强国强军的战略工程,更是民族精神的塑造工程。这份源自人民心底的崇敬,如黄浦江水奔腾不息,汇流成固我长城的永恒力量。
盛康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